近日,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宣布三季度将出现62亿欧元(约合67亿美元)巨亏,这成为近期国际银行间热议话题。德意志银行巨亏的原因之一在于其风险管理策略,譬如,2013年底,德意志银行拥有超过54.6万亿欧元(按照当时汇率折合约75万亿美元)的衍生品,比该行5220亿欧元存款数要高出100多倍,比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大20倍,是欧洲总GDP的5倍多,几乎接近全球总GDP.
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在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面前,银行控制风险的手段往往是凭天由命式的,无论多么优秀的银行高管及从业人员,都如老虎吃天,显得无能为力,金融衍生品高杠杆的特性使银行变得十分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杠杆和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也能够“撬动地球”,但其结果确是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的紊乱,甚至危机。毋庸讳言,银行巨额金融衍生品的确较容易带来不菲收益,可是往往晚节不保。事实胜于雄辩,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家从事巨额金融衍生品的大型银行体面获利、独善其身。更令人担忧的是:国际上还有部分银行盲目冒进,导致贷款质量低劣、资产负债的双向高杠杆引致风险的负面叠加等,解决这些现实或者难言之隐的难题,拖延时间仅仅是权宜之计,蒙混过关更是不可能的。
在全球范围内,像德意志银行这种巨亏的银行的确不多见,但在规模庞大又深不可测的国际银行界,德意志银行可能也不是个例。由于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存在诸多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银行业决不应掉以轻心,应采取果断措施应对。
首先,银行业应把风险严格控制在银行内部,防止其扩散,火烧连营。要使铤而走险的银行愿赌服输,把亏损限定于其资本金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把老虎关在笼子里。换言之,就是要好汉做事好汉当。
其次,监管当局对“问题银行”救助一定要坚持有限原则,大包大揽式的救助既无必要又无可能,还费力不讨好。发生巨亏的银行决策层及管理层一般都缺乏驾驭大局的能力,或是隐藏着肮脏的交易,逾越了道德底线。一个个蚁穴,看视毫不起眼,最后崩溃的将是宏伟的大坝!所以,对确实能够堵住的蚁穴要坚决堵塞,而无法也不可能堵严的蚁穴则不要堵了,这时,最要紧的是在必定要崩溃的坝体外侧,紧急筑起防洪堤,以防其洪灾蔓延,把损失降到最低。西方有的国家对“问题银行”实施无原则无底线的救助,这无异于助纣为虐,其结果是把国家及民众拖入万劫不复的衰退深渊,这是前车之鉴。
第三,把改革创新及规范管理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中国即将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是个好事,可以为银行带来规范、高效的经营环境,既然是保险,必然是基于将来的、或然的,绝不是针对过去的、必然的。目前,有的银行患有“保险依赖症”,但银行业信奉“自救者,天救之”的原则,患有“保险依赖症”的银行不能异想天开,把存款保险制度当成包治银行百病的万能药。下一步,银行和监管方还要在深化银行改革及加强银行监管上动些脑筋、下足功夫。
最后,监管当局及全社会要保护社会公众、客户的合法权益。公众稳定是社会稳定之基。西方有的国家拿公众做赌注、当替罪羊来处理危机的做法负作用很大,必然失信于民。在银行与客户发生利益冲突时,客户往往是弱势群体,需要呵护,患难时刻,银行信奉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才有意义,也是诚信的最好体现。“以客户为中心”不仅是应该银行的经营理念,更应该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唯其如此坚持,银行才能基业稳固、常青发展。
“徳银事件”敲响了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警钟,中国的银行拥有防患于未然的机会,机会千金难买、弥足珍贵。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中国银行业应该汲取徳银教训。
受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放缓等影响,银行业无法像经济上行时期那样随心所欲地展业。对于挑战,银行要对其所面临的风险要有自知之明,防控风险不能凌空蹈虚、自欺欺人,在化解风险上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深刻领会中国古语所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道理;机遇,一定会青睐恪守诚信原则且锐意进取的银行,银行业要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