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中国金融人才库管理中心
网站首页
中心要闻
组织机构
顾问专家
政务公开
党团建设
政策法规
通知公告
人才招聘
媒体聚焦
课题研究
人才服务
就业指导
在线互动
失信曝光
联系我们
诚信档案
入库申请
入库查询
入库办法
联系方式
中国金融人才库管理中心办公室
电 话:010-56053388
Email:
cccuin@126.com
网 址:www.ccuin.org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要闻
中心要闻
金融业人才是否供不应求?
一直以来,金融业从业人员被认为是典型的职业精英人群。让人羡慕的收入、优越的发展环境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让金融业成为人才汇聚的主要领域之一。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内金融业发展形态日渐多元,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业更显现出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金融人才供不应求成为招聘报道的常见描述,就业机遇不断增加的同时,有行业人士也意识到,金融领域对人才的过度集聚,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金融业与人才互相吸引
就业形势的变化,往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政策调整保持一致的节奏。牛市烘托下,本就人才激烈竞逐的金融业,更成为就业选择的大热门,这一趋势甚至提前到了高校。行业人士分析称,金融业的人才洼地效应,是金融市场需求和人才自主选择的双向推动结果。
“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有多少我要多少。”在对接洽谈会上,某市一家证券公司负责人这样说。据了解,从今年上半年开始,股市由低迷逐步强势走高,相关证券企业突然忙碌起来,“我们不但缺少前台接待、开户人员,还缺少大量的销售人员。”这位负责人说,前台人员要求相对宽泛,而证券企业的销售人员必须是金融相关专业。他表示,这种需求在最近表现十分突出。
除了传统的金融领域之外,一些非金融类企业也因自身发展而大量抢夺金融人才。比如,随着房企不断加速与互联网金融的跨界尝试,对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多样化。据英才网联旗下建筑英才网最新招聘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建筑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7%,其中,投资/融资经理/主管、融资经理人才需求量有所攀升,同比平均增长9.8%。
当前,金融行业成为高校毕业生和海外归国人员就业的重要选择。《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几乎占海归就业选择的半壁江山,而其他各行业对海归就业的吸纳均未超过10%。
(来源 上海金融报)
有评论人士指出,人才向金融等服务业转移从本科教育就开始了。比如,全国许多大专院校开设了金融学院、金融系或金融专业;每年全国高考最出色的学生,选择经济金融专业的越来越多;许多理工背景的人才也陆续加入金融行列。
金融人才供求需调整
一般而言,教育和职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产业级差和劳动力价格的反映,人才向高收入行业集聚是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自然结果。不过,对于当下金融人才市场的供求现状,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市场上存在不同观点。
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金融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大约在300万人左右,但是符合行业内各大企业要求的只有不到10万人,造成了金融人才极度短缺。业内人士认为,金融业早已被定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其具备了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特性,缺乏相关类型的人才会限制中国金融业发展,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不过,也有行业研究人士指出,从人才供求看,我国金融行业人力资源总量上已供过于求,而基础科学研究和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尚需要大量的研究积累和人才储备;从社会发展看,衡量人才的价值并非单单看短期利益,还要看其社会价值,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不利于自身成长,最终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金融人才紧俏的局面长期或许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金融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金融业吸纳的人力会呈边际递减甚至绝对减少。
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有些学校金融学院和金融专业的报录比远远超过其他专业;而在就业方面,人才求职投递量也远大于企业岗位需求量。目前,我国金融人才在整体结构上,具备创新能力的金融精英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人才。
上述研究人士建议,资金过多游走于金融市场,会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最终可能引发金融风险。而人才一窝蜂地涌入金融业,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正视这些现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在宏观上合理引导、科学规划,从而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05-05 14:33:49 【
打印此页
】 【
关闭
】
上一条:
银行客户经理证书网络课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下一条:
国内数据集中发布 1月新增信贷规模或超过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