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央行将互联网金融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消息搅动了互联网金融行业。
1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近期,人民银行已将互联网金融统计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并在刚刚结束的年度统计制度工作会议上作了部署。统计范围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粗放式发展不仅给个人用户和投资者带来风险,甚至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威胁。今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政府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愈发关注。盛松成强调,央行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数据的监测,可以全面掌握该行业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和监管政策服务。目前,央行已经对十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初步摸清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各业态的基本情况和业务流程。
事实上,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包括银行和互联网公司的众多从业人士开始呼吁,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应该融合发展、实现共赢。11月28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21世纪金融论坛”上,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摩根大通全球人民币业务总监蒋红波、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先后表示,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作为金融行业的主流业态和新业态,应该放下争论,协同发展,为中国的新金融探索共赢的局面,推动新经济发展。
黄剑辉表示,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进行互联网化探索,互联网公司探索跨界金融,双方从各自的方向利用互联网金融来改造、升级金融服务,带来的改变不可低估,最终这两股力量会形成一股合力,推动金融行业新的发展。
从事投行业务的蒋红波则举例说明海外金融机构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多年前,阿里巴巴的小贷业务做ABS(现为蚂蚁金服旗下蚂蚁小贷业务),美国很多机构和投资者都很感兴趣,他们觉得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比较领先,一直到现在还在寻找合作的机会。”蒋红波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在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了2.0时代,1.0时代大家在争论到底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现在大家都看清楚了,争论只是个零和游戏,实现共赢只有一个方向:用好的互联网技术来改造、升级金融基础设施,让人们可以享受更好的支付、理财、信用、保险、融资等金融服务。
陈龙从历史角度阐述了技术与金融融合的必然性。“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以前是投资拉动型,现在则是消费驱动型。”陈龙表示,消费驱动需要新金融,新金融就是用新技术去做普惠金融、大众金融,比如说移动互联技术普及了移动支付,大数据技术则让信贷有了更好的风控体系。
7月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鼓励各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更广泛地区提供便利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用中介平台等金融服务,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随后,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10个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面对监管层的这一系列举措,业内人士普遍将其解读为互联网金融将结束野蛮生长的信号,也有人将其解读为监管层肯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地位,并越来越重视互联网金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