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贸区金融改革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自贸区金融改革启动以来,各项政策顺利落地,在很多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也积累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试验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长,上海市金融学会会长张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处长崔远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王振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围绕自贸区金融改革议题作了主题发言。
张新会长作了题为“上海自贸区已经做好了率先全面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技术准备”的发言。为推进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全面实现,上海自贸区10项技术筹备工作已全面到位:一是上海已经形成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政治保障、市场机制和理性文化;二是建立有管理的、可兑换的制度安排;三是建立对外债规模、币种错配、短期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四是建立资金大进大出的总量调控和应急管理的政策储备,建立总量闸门的调控机制;五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建立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的分析监测体系;六是建立强大的、多角度的、风险跟踪的账户管理系统;七是建立适应可兑换的国际收支统计和监测体系,对接国际标准;八是建立本外币的一体化管理框架;九是能对资金流出后的流向进行跟踪服务;十是建立上海市跨部门的跨境资金监测分析和应急协调机制。
姚余栋所长谈到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方向和任务时表示,上海自贸区应当从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和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着手,加大金融创新开放的力度,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金融改革是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便利跨境投资和贸易的原则,坚持开放创新,先行先试,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改革创新和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互联网金融,是上海的比较优势。利用这种优势,探索建立国际版的众筹,努力打造“众筹在上海,创业在全球”的格局。
崔远见处长表示,加强自贸实验区战略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互动,推进自贸实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上海自贸区扩区后,四个片区由于产业基础不一样,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会有所区别。同时进一步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推进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加强金融开放的安全网建设和金融发展环境建设。
王振营主任就“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引领中国经济走出困境”作了主题发言。由于人民币加速升值、企业用工成本大幅提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下滑。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货币供应扩张,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出口减缓,产能过剩恶化,形成中国经济运行的困境。为此,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企业减负,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更多由国家提供;二是金融体系实现结构性大迁移,由银行主导转向市场主导,让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既能降低社会杠杆率,又能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三是在新的金融体系架构下,央行的金融调控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关键的一步。
刘胜军副院长在“自贸区金改:权衡与突破”的主题发言中指出,目前中国更重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资本流动必然受到限制。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将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独立。未来趋势是弱化“汇率稳定”、提升“资本流动”。
二、绿色金融
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路径。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应对社会与环境挑战的需要,也是银行在新常态下拓展新兴业务市场,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实现战略转型的需要。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红、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投资银行部结构性融资处主管李睿、诺亚(中国)控股公司首席研究官金海年分别就“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战略与实践”“绿色金融助力企业低碳发展”“绿色金融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探讨”作了主题发言。中欧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兼研究总监卢纯青、海通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张一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治国进行了自由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资金和技术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两大要素,目前商业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商业银行如何以有效的绿色金融助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绿色转型,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发展绿色金融的外部政策措施仍然不足,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的能力有待提升,对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绿色产品和服务、风险识别工具等研究和开发还远远不够,全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金融文化尚未形成。
三、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包括账户、储蓄、支付、信贷、保险五方面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基本目标是对现有金融结构进行调整,加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完善对小微企业和传统金融不足群体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上海总部党委委员焦瑾璞,中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文海兴,上海农商银行行长侯福宁,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分别就“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及措施”“上海农商银行普惠金融探索与实践”“创新移动金融新业态推动普惠金融新发展”“推进普惠金融的路径分析”作了主题发言。
焦瑾璞局长指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处于中上水平,金融机构多样化且网点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数字金融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但是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资源流向发达地区,如何引导金融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仍是难题。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模式尚不显著,平均收益率低,制约服务主体参与普惠金融的积极性。普惠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特别是对于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保护缺乏。发展普惠金融,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普之城乡、惠之民众”,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如政策引导和扶持、互联网(移动金融)、代理(无网点银行)、创新(产品创新)等。
文海兴副主任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一是构建多元化、差异的金融机构支撑体系,引导各类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二是构建丰富创新的产品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信用保险。三是构建高效便捷的金融体系,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网络理财等形式多样的互联网公司和组织,在发展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四是构建健全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整合各方信息资源,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农村地区的网络环境建设,加快有效的普惠金融统计计量体系。五是构建法律支撑体系,明确普惠金融的法律地位,普及普惠金融教育,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能力。
四、创业金融
创业金融作为支持创业的重要制度创新,越来越具有活力。创业金融依照运作方式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的形态,如支持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投资基金,还有一个最活跃的主体——天使投资人群。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股权众筹也日益支持创业经济发展,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东、投中集团董事长陈颉、建银城投(上海)绿色环保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董事胡屏、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胡芳日分别就“创业金融与股权众筹”“创业投资基金的现状和问题”“中国天使投资的现状与问题”“创投引导基金的探索”作了主题发言。中国证监会私募基金监管部副主任刘健钧主持会议并进行了点评。
与会专家认为,创业投资机构需要将投资阶段往早期转移,更好支持创新创业。要独具慧眼,发现企业的价值,通过各种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对行业周期非常清楚、了解。股权众筹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平台,作为一个权益性的互联网金融,最适合的对象是众多的创业型的企业。要创造天使投资的氛围,培养真正的天使投资人。
五、互联网金融
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不是简单替代的关系,而是各有侧重,相互促进,有利于支持电子商务、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刘向民、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执行所长易欢欢、大河创投创始合伙人刘志硕、众投邦创始人兼董事长朱鹏炜分别就“互联网发展的作用、实践、风险、监管”“互联网金融与中国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的几个思考”“众筹的社会使命”作了主题发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综合部主任伍旭川主持会议并进行了点评。
与会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事物,应该在遵守现有法律前提下包容化鼓励,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是为了规避监管而创新。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最突出的是法律风险,其次是客户资金的安全风险。因此监管要及时跟进。股权众筹是免费经济融资的表现形式,是互联网融资的新模式,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创新产品改善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