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今年6月份放开消费金融市场准入后,参与消费金融市场竞争的力量正逐渐趋向多元化。除了传统银行,如今,传统商超、电商巨头、互联网公司以及新生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均将各自的目光聚焦在消费金融,力图施展拳脚。
“天时地利人和”成就消费金融
资本的流动性往往是市场前景的风向标。多股力量齐聚消费金融,自是“不打没理由的仗”。据艾瑞咨询首份消费金融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元,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交易规模突破160亿元,增速超过170%。2014-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相较于2007年将增长7.4倍。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金融成为提振宏观经济的下一个风口。事实上国家层面已经屡次释放积极信号。早在2009年银监会就正式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而在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的市场准入。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从增加试点城市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批复权下放至省级,已为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扫清了政策障碍。
消费观念变革,80后、90后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此前,国内首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联合搜狐财经发起的调研结果显示,20到40岁人群对消费金融的接受度高达95%。
随着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的概念深入人心,空缺的消费金融领域逐渐被开拓。而相对于传统的熟人借贷、银行贷款和信用卡消费服务,消费金融审批周期短、免抵押、还款周期灵活、所需资料简单、门槛低,符合现代社会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风口?
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旨在于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增强中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促进消费升级。对消费金融领域的争夺战大幕也已经拉开,传统银行、电商巨头、线下商超、互联网公司各股力量纷纷入局。
此前,王府井百货与京东金融达成战略合作,王府井百货全面接入京东金融旗下信用支付产品,消费者在王府井百货实体店可以使用京东“随便刷”个人贷款、分期付款等服务;万达集团在消费金融领域也动作频频,2014年12月,万达集团3.15亿美元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钱;2015年6月,万达百货联手滴滴、快钱、大众点评网等进行线上线下联动;2015年9月,万达与苏宁云店合作,圈定40个合作项目;新世界百货合作微信“卡包”,方便消费者聚合传统实物钱包里存在的优惠券、电影票、会员卡信息等等。这都标志着传统线下商超与电商巨头或互联网企业联合联手拥抱消费金融。仅2015下半年,已有重庆百货、浙江小商品城、海印股份、南京银行、苏宁云商、蚂蚁金服、京东、招商银行等上市公司直接组建或间接组建消费金融公司。
这场战局中,具备哪些背景和素质的公司更适合做消费金融?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其股东背景涵盖银行、保险和批发零售业,并有多家上市公司:重庆百货、北京秭润、重庆银行、阳光保险、物美控股、小商品城。马上消费金融以线下客户挖掘为基础、以线上互联网推广为引擎,通过基础设施、平台、渠道、场景等四个方面扩展互联网平台业务、差异化产品设计、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模式。
其创始人、曾任京东首席战略官(CSO)的集团副董事长赵国庆认为,消费金融公司的这些特质和互联网的特质及市场的深度、广度都是紧密结合的。首先,消费金融公司有全国性的牌照;其次,消费金融公司没有物理网点,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再次,消费金融服务的是真正的草根群体。
行业人士表示,消费金融对于未来中国经济转型、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线上线下结合,拥有海量数据、多种消费场景且能做好风控的公司,方有可能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