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中国金融人才库管理中心

中国金融人才库
  • 网站首页
  • 中心要闻
  • 组织机构
  • 顾问专家
  • 政务公开
  • 党团建设
  • 政策法规
  • 通知公告
  • 人才招聘
  • 媒体聚焦
  • 课题研究
  • 人才服务
  • 就业指导
  • 在线互动
  • 失信曝光
  • 联系我们
  • 诚信档案
  • 入库申请
  • 入库查询
  • 入库办法

联系方式

中国金融人才库管理中心办公室
电  话:010-56053388
Email:cccuin@126.com
网  址:www.ccuin.org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焦瑾璞:普惠金融发展与研究

    “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双周学术沙龙,由原大金融思想沙龙与IMI双周论坛合并而成。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的模式,对国内外宏观金融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以期紧跟国际前沿、拓宽理论视野、深化研究协作,为推动“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 第15期“大金融思想沙龙”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主讲。
 
  焦局长在题为“普惠金融发展与研究”的演讲中指出,普惠金融从理论到实践已逐渐成为一套牵涉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体制变革等重大问题的发展战略和操作理念。虽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当前正是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时机。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建立符合国际普惠金融理念,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特点的普惠金融体系,重点加强“三农”、小微企业以及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便利性,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焦瑾璞局长的演讲摘要:
 
  一.引言
 
  目前,普惠金融从理论到实践已逐渐成为一套牵涉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体制变革等重大问题的发展战略和操作理念。目前有50多个国家已承诺推进普惠金融建设,并列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其中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为所有工作年龄的人群普及金融服务,许多国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G20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主要的普惠金融国际组织普惠金融联盟(AFI)于2008年9月成立,2009年G20又成立了G20普惠金融专家组(FIEG)和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制定了全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框架和行动规划。2012年G20的墨西哥峰会,2013年的圣彼德堡峰会,2014年即将召开的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峰会都将讨论全球普惠金融问题。为此,本文将从普惠金融的相关概念入手,着重介绍国际上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特点、主要度量方法和发展现状,并对比讨论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的产生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排斥特指银行关闭分支机构而影响了民众对银行服务的可获性(Leyshon & Thrift, 1993),因而从反面揭示了普惠金融问题的缘起。现实中的金融排斥现象以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划红线”拒贷为典型代表,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某些特定社会阶层无法获取现代支付服务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情况。
 
  具体来说,金融排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排斥主体上,主要是指特定的社会阶层;二是在排斥内容上,主要是指为人们日常所必需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如信贷、储蓄、支付、保险等;三是在排斥原因上,既包括外部排斥(如价格、资格),也包括自我排斥。金融排斥会给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转寻高利贷,缺乏必要金融服务引导经济脆弱,限制支付活动,有时也会带有社会排斥现象。
 
  受各种因素影响,大量人口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门槛之外。据世界银行估计,目前全球大约有27亿成年人得不到任何正规的金融服务(World Bank,2012)。金融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化过程,不能以单一原因解释,可能是暂时,也可能是长期的。从宏观层面来说,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一国普惠金融的重要原因,而从微观层面来说,地理、基础设施、价格、金融意识、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正是由于要克服金融排斥,才出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指的是在金融机构成本可负担前提下,通过不断竞争和创新,以保证金融服务排斥对象逐步获得其需求的相关服务。国际上的不同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从不同维度对普惠金融进行了阐述。关于普惠金融的特征,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是由2005年联合国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开户、存款、支付、信贷、保险等;(2)金融机构稳健,要求内控严密、接受市场监督以及健全的审慎监管;(3)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期提供金融服务;(4)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普惠金融的出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以扶贫金融的形式出现,包括教会融资、政府融资、小额信贷、行业银行,主要是形成了小额信贷的概念;随后出现了微型金融的概念,主要包括分散的小额的资助性融资,并逐步推广到保险、汇款、信托等领域;随着微型与大型金融服务体系的边界逐渐模糊,最终出现了有包容性、全方位、广宽度、深内涵的金融服务,使普惠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06-22 09:37:39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从人本视角谈互联网金融   下一条:中国——吉尔吉斯斯坦金融合作探析
关于我们|在线查询|在线反馈|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中国金融人才库管理中心 版权所有 2008-2028 京ICP备10047812号-1

电话:010-56053388 邮箱: cccuin@126.com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8号尚都国际2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