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6月银行资金面紧张事件以来,流动性压力就如同阴霾一样,一直围绕在银行身边不肯散去。
特别是9月末,资金面再度面临紧张压力。进入四季度,银行同时面临着补缴存款准备金、财政税收上缴以及逆回购资金到期等情况,银行间资金面一时间暗流涌动。央行在节前以及节后连续公开市场操作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让市场松了一口气。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中国银行业整体流动性基本良好,但金融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出现明显变化:同业、理财业务快速增长,负债的稳定性明显下降。
三季末流动性再掀波澜
临近季末又恰逢国庆长假,资金面的压力便紧随而至。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在9月末也一路走高,根据Shibor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9月末,隔夜利率一度由9月16日的3.008%上升至9月23日的峰值3.8150%。一个月资金价格自9月6日的4.4840%上涨至9月24日的6.1089%。
实际上,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受外汇占款减少、理财回表规模下降、同业资产压缩及财政存款上升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银行体系存款增长相当乏力,二、三季度存款增量都低于近年同期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各家银行的存款竞争日趋白热化。中信银行在假期前宣布将北京地区5年期定存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而此前该行已分别上调了2年期和3年期的个人定存利率。随后民生银行也发布公告称,自9月27日起,将二、三、五年期定存利率上浮10%。
同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延续了上升趋势。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9月29日,9家商业银行共发行68款国庆节专属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5.24%。
面对季末资金价格的抬头,央行也在国庆节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放量,向市场注入1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流动性,Shibor利率也随之保持稳定。
不过尽管银行顺利度过了季末的流动性大考,但节后资金面依然暗流涌动:银行补缴存款准备金、逆回购到期、财政税收上缴。节后的前两个交易日就打破了假期的平静,银行间短期市场资金利率全线攀升。
10月8日和10日,央行两次逆回购操作让市场松了一口气,Shibor利率继续下降,隔夜、7天、2周以及1个月期限的资金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析人士预计,到了本月15日,央行将向市场退还因旬度存款基数变化而产生的准备金,届时一切又将回归常态。
流动性风险出现新特征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Shibor利率下降不多,说明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仍不是特别宽裕。据业内人士预计,央行在四季度仍将延续此前“放短锁长”的流动性调控手法,以达到资金面“短期不紧,长期不松”的相对平衡状态。
实际上,自6月份以来,银行流动性一直处于“紧绷”状态,虽然跟央行“放短锁长”的调控思路有关,但这也凸显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出现的资产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隐患增加等问题,亟须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控。
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是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13年全国股份制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上表示,随着金融创新逐渐加快,同业、理财业务快速增长,负债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期限错配也更加突出,给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尽管无论是从贷存比还是流动性比率作为流动性的度量指标来看,都表明目前中国银行业整体流动性基本良好,但其中,仍有几个特点值得注意。”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一是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即通过理财、银信合作、银证合作等一系列方式,将表内资产向表外转移;二是表内业务结构调整,负债方面更多依靠同业资金为主的批发性资金来源;在资产配置方面,也有更多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和同业。
实际上,近几年,同业和理财业务大幅增长,期限错配问题严重,银行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牺牲了流动性,这不仅是6月份资金市场异常波动的直接诱因,也令银行流动性风险持续上升。特别是信托受益权,自去年开始成为众多银行提高同业资产收益以及变相授信的一个重要方式。从去年年报来看,不少银行所持有的信托资产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今年以来,信托受益权的规模更是有增无减。
“这些创新,事实上造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提高,进而导致流动性风险特征的转变,银行的流动性也会更加脆弱。”曾刚强调。银监会日前正式公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流动性办法》)中也多次提到对同业和理财业务形成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防范和监控,同时将同业和理财业务等表内外项目对现金流的影响纳入流动性风险计量和控制。
银行须按新规加强流动性管理
早在2009年,银监会就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逐步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但由于整个银行业流动性长期处于较为宽松的状态,并且以相对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模式为主,仍有不少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有待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也存在不足。
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加快,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因素可谓更为复杂。“各家银行都要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特征的深刻变化,全面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阎庆民在前述会议上表示。
曾刚建议,银行应及时将表外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所产生的敞口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框架,避免潜在风险的积累。同时改进流动性估算方法,提高对极端压力情况的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预案。
“各银行应抓紧研究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论,完善监测工具,更加重视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避免过分依赖外部融资。”阎庆民强调,要重新认识流动性、安全性在“三性”平衡之中的重要地位,真正实现流动性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
更为重要的是,从监管角度,曾刚认为,过去几年中贷存比和流动性比率这两个监管指标已开始出现明显的背离:从贷存比指标来看,2008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平均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而从流动性比率指标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平均流动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这种背离,说明现有流动性监管指标的有效性已有所下降。”曾刚表示。
此次出台的《流动性办法》也正是基于存贷比监管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与传统的流动性风险指标相比,流动性覆盖率更为全面和精细,如对同业业务采用了较高的现金流出系数和较低的现金流入系数,在反映流动性风险方面更为准确,也有助于约束商业银行对同业资金的过度依赖。
“银行应根据流动性情况,调整发展理念,适度降低对规模和利润增长的追求,在金融创新上,应持更加审慎的态度,回归理性发展的轨道。”业内专家表示。